6月19日,《上海日報》B11整版刊發“Inspiring couplets double up the fun”(成都:楹聯之鄉)。文章介紹了清代文人趙藩、顧復初、劉沅、明代學者楊升庵等在武侯祠、杜甫草堂、望江樓公園、青羊宮、文殊院、崇州市的罨畫池公園和新都區的桂湖公園等處撰寫的至今都耐人尋味的名聯。許多學者考證,成都也有楹聯故鄉之稱。這展現了成都是一座處處氤氳著文化傳統的城市。
  成都以其豐富的文化遺產和饕餮美味讓人流連。在很多人眼中,這也是一座詩意之城。無論是成都的歷史名勝景點,還是熙熙攘攘的老街老巷,隨處都能看到膾炙人口的楹聯。這些楹聯文字凝練、情致婉轉,意味深長,訴說著一個又一個的故事。
  偉人點贊武侯祠的“攻心聯”
  每年,武侯祠都會吸引數以萬計的游客,他們總會被祠堂中一副著名的楹聯吸引:能攻心則反側自消,自古知兵非好戰;不審勢即寬嚴皆誤,後來治蜀要深思。它不僅總結了諸葛亮其兵法“攻心為上”的奧妙,也展現了這位智者“審勢”治國的才情。這副著名的對聯,是時任四川鹽茶使的趙藩於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所撰。據說毛澤東十分推崇此聯,1958年他來武侯祠時曾在此聯前駐足沉思良久,反覆玩味聯語的微言大義。鄧小平也稱贊趙藩的攻心聯寫得好。
  顧復初寫楹聯贊望江樓
  除了武侯祠的“攻心聯”,在杜甫草堂博物館,游客可以欣賞到上百副的楹聯。其中,有一幅清代人顧復初所撰的名聯:異代不同時,問如此江山,龍蜷虎卧幾詩客;先生亦流寓,有長留天地,月白風清一草堂。
  顧復初字子遠,江蘇長洲人。咸豐年間應四川學政何紹基邀請,入川協助改閱試卷,曾寓居成都梓橦橋街,此街道離春熙路僅有數百米的距離。他還曾在望江樓公園撰書楹聯,堪稱千古絕唱:引袖拂寒星,古意蒼茫,看四壁雲山,青來劍外;停琴佇涼月,予懷浩渺,送一篙春水,綠到江南。
  經許多學者考證,成都也有楹聯故鄉之稱。歷史上有記載的最早的春聯出自後蜀皇帝孟昶之手。據史料記載,在公元965年的春節前夕,孟昶下令要求群臣在“桃符板”上題寫對句,以試才華。孟昶一一看過後均不滿意,便親自提筆寫就“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一聯,這是中國以文字記載下來的最早的一副春聯。
  成都自古以來就是文人薈萃之地,從漢代的辭賦名家如司馬相如、揚雄,到近代的小說家巴金、李劼人、艾蕪,乃至當代作家流沙河、劉心武等等,皆出自於成都。在歷史上,許多文學大師在成都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和文學印記。為了紀念與成都有淵源的歷史文化名人,這座城市為他們修建了廟宇或祠堂供後人瞻仰,現在成為著名的景點,懸掛在這些景點的楹聯同樣值得觀瞻。
  民間亦愛“附庸風雅”
  明代學者楊升庵的籍貫在成都北郊新都區,他是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其父楊廷和做過明朝首輔。楊升庵祠在新都區美麗的桂湖之畔,祠堂中有對聯一幅:宛在水中央聚千古名士忠臣人兩個,生成香世界看滿湖春風秋月花四時。
  文殊院中成都名士方鶴齋所作的對聯,頗耐人尋味:見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了有何不了;慧生於覺,覺生於自在,生生還是無生。名士風流,民間亦愛“附庸風雅”,成都就是這樣一座處處氤氳著文化傳統的城市,甚至很多商家也以在其門口有一副引人矚目的對聯為榮。比如四川大學教授徐無聞曾為著名小吃“韓包子”撰聯一副:韓包子無人不喜;非一般餡美湯鮮,知他怎做?成都味有此方全;直覺得香回口暢,賺我頻來!
  “盤飱市”取自杜甫詩句
  春熙路北面的老字號飯館“盤飱市”,其名字取自杜甫的詩句“盤飧市遠無兼味,樽酒家貧只舊醅”。飯館的門口懸掛的一副對聯,常常引來路人駐足觀望、細細玩味:百菜還是白菜好,諸肉還是豬肉香。
  “楹聯的內容涵蓋十分廣泛,既可以書寫對家國前途的渴望、時代精神的歌頌,也可以是對山水自然的贊歌、鄉情鄉愁的眷戀”,著名學者譚繼和教授表示。“楹聯的創作形式可以很莊嚴,也可以很詼諧,閱讀楹聯不僅是欣賞文學藝術作品,還能夠啟迪智慧。”
  (摘自6月19日《上海日報》B11版,有刪節)  (原標題:成都:楹聯之鄉)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rr66rrcicv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